收藏网站在线留言网站地图欢迎来到山东聊城无缝钢管厂官方网站!主要生产厚壁钢管,厚壁管,厚壁无缝钢管等产品!

无缝钢管厂家

10年专注厚壁无缝钢管定制生产厂家匠心打造每根厚壁钢管

13310627581

/0635-8876028

无缝钢管厂家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实时行情

GDP增速5.5%的背后:“稳增长”的必要

返回列表 来源:厚壁钢管 发布日期: 2022.03.07

GDP增速目标为5.5%左右,处于市场预期(5.0%-5.5%)的上沿。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实现这个增速目标,其实存在不小的难度,这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所以报告中也指出了“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

从“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的角度来看,5.5%左右的GDP增速是题中之义。在中美竞争加剧的国际背景下,美国经济强势复苏,美国对中国发展进行遏制的战略目标没有改变。在中国经济潜在增速尚未下降至5.5%之前,中国经济增速必须要尽可能地完成更高的增速目标。更重要地是,稳就业保民生是设定“较高”GDP增速目标的重要初衷。

实现“稳增长”的目标,难度有多大?从目前整个宏观面的消息面大多是比较积极的。1月份的金融数据明显改善和2月份的PMI数据超预期好都从总量方面说明了“稳增长”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结构方面的问题和隐忧。受制于疫情和实际收入增速下滑,消费难以爆发式反弹。实现投资目标难度也不小。出口增速下滑将是大概率事件。稳增长的政策效果还需继续观察,甚至需要出台更积极的政策来刺激。

当然,我们对前景也不必太忧心。毕竟存在这样一个事实: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经济增长目标大概率都会完成。更大力度的刺激政策或正在制定之中。只不过未来稳增长的政策何时出台,力度是否符合市场预期是市场主体更需要关心的。“稳增长”、“控通胀”和“调结构”可能是今年政策制定的主逻辑。在此宏观背景之下,为了给宽松政策营造更加适宜的物价水平环境,宏观调控部门将会持续关注物价问题。在国内外因素叠加影响之下,目前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又有上升的苗头。市场主体不应低估宏观调控部门稳定物价的决心。“调结构”可能是今年制定宏观政策时最大的或者说最具弹性的一个变量。就投资而言,传统投资动能对GDP的贡献率可能较2021年有所上升。市场对房地产政策继续放松仍有期待,目前也较难锚定政策预期。最后,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基于2021年“双控”“双碳”的经验教训,“先立后破”的原则将会更加明确。在“稳增长”的背景之下,“减碳”会更加有序,在某些时空,甚至会让位于“稳增长”。

1. 实现GDP增速目标有难度,但显“稳增长”的决心

GDP增速目标为5.5%左右,处于市场预期(5.0%-5.5%)的上沿。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实现这个增速目标,其实存在不小的难度,这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所以报告中也指出了“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当然,设定该目标反映了稳增长的决心,有助于稳定市场主体对未来经济前景的预期,也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经济“爬坡过坎”,为调结构、促改革创造相对稳定的宏观环境。

2. “十四五”规划和国际因素要求实现5.5%的GDP增速目标

从“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的角度来看,5.5%左右的GDP增速是题中之义。按照“2035年远景目标”,2035年GDP规模要在202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在2021年到2035年这15年时间里,实现平均每年经济增速达到4.7%。若未来每5年经济增速下降一个台阶,2021-2025年可能至少要在年均5.3%左右的区间(第二个五年4.8%左右,第三个五年4.2%左右)。

此外,美联储即将加息,国际资本有回流发达经济的倾向,地缘冲突和供应链尚未修复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始终保持在高位水平,甚至有继续上升的苗头,中国经济受到的负面冲击不可小觑。但是在中美竞争加剧的国际背景下,美国经济强势复苏,美国对中国发展进行遏制的战略目标没有改变。在中国经济潜在增速尚未下降至5.5%之前,中国经济增速必须要尽可能地完成更高的增速目标。

3. 稳就业保民生是设定“较高”GDP增速目标的重要初衷

从实现经济增速目标的难度来看,在疫情态势尚未明朗,内外部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实现5.5%的GDP增速,确实有点难度,需要“付出努力”。但是从稳就业保民生的角度来看,今年的失业率目标被约束到5.5%以内,彰显政府对于稳定经济大盘和稳就业的决心。

就业与经济增长是一体两面。外界普遍预计,2021年一个单位的GDP增速带动的就业增量正在下降。分两种情况讨论:若经济增速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能够带动220万人新增就业,完成就业率目标就需要达到5.0%的经济增速;若经济增速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能够带动200万人新增就业,完成就业率目标就要达到5.5%的经济增速。有一点必须考虑的是,过去两年出口对经济的贡献率较高,带动的就业人口较多。今年出口增速逐级下滑是大概率事件,所以GDP增速设定在5.5%是考虑了这一点的,体现了在制定政策时,稳就业保民生被摆在了突出位置。

4. 实现“稳增长”的目标,难度有多大?

从目前整个宏观面的消息面大多是比较积极的。1月份的金融数据明显改善和2月份的PMI数据超预期好都从总量方面说明了“稳增长”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结构方面的问题和隐忧。

从与房地产紧密相关的居民中长期贷款来看,虽然环比改善不少,但是与去年同期水平相比,仍少增2000多亿元,说明居民购房预期并没有明显改善。这与近期高频数据反映的商品房成交面积依然低迷表现一致。

从信贷数据来看,据我们了解,1月信贷数据较好,在较大程度上,是窗口指导的结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市场主体的融资需求明显复苏了。这与2月PMI数据的表现一致。PMI指数虽在荣枯线之上,但是并没有高出许多,而且生产指数下降了,同时小微企业PMI指数仍在荣枯线之下,而且继续下降。这些都说明,稳增长的政策效果还需继续观察,甚至需要出台更积极的政策来刺激。

1)受制于疫情和实际收入增速下滑,消费难以爆发式反弹

2022年以后,如果疫情防控措施没有显著变化,居民收入增长没有显著改善,消费增速可能仅是温和地修复。

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可能仍将低于疫情前增速。受疫情影响的消费领域将逐渐修复,政策支持将对消费带来边际改善,但难以出现报复式增长。“缺芯”对汽车供给的约束可能逐步缓解;同时,若房地产信贷政策边际微调,后地产消费面临的压制将有所减弱。但消费增长乏力的问题对2022年中国经济更多依靠内循环提出挑战。

2)实现投资目标难度也不小

2021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已经入新一轮的下行周期。以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为代表的传统投资进入下行周期。特别是房地产投资快速下行,不仅拖累了上下游产业,而且使市场对房地产行业甚至是金融市场的负面预期较强,对经济增长形成了负反馈。基建投资在2021年亦发力不足,同比增速仅为0.2%。

目前,房地产下行趋势尚未扭转。基建投资虽被寄寓厚望,但发力尚待时日。由于政策支持高端制造业以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制造业或许能够持续获得信贷支持。不但有大量新的高技术制造业投资,还有大量传统制造业产业升级带来的投资需求。但是,当前面临的需求收缩挑战严峻,广义信贷增长缺乏市场自发力量的支撑,政府主导的信贷扩张疑虑重重;大宗商品价格仍处在高位水平,挤压制造业企业利润。受供给约束和利润分化影响,制造业投资增速反弹的空间相对有限。因此,受房地产投资低迷影响,虽然基建和制造业将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可能不会太高。

3)出口增速下滑将是大概率事件

从国内看,虽然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我国外贸企业综合成本上升问题日益突出,“双控”影响犹存,进一步推升了上游的材料价格。PMI新出口订单指数在2021年5月至2022年2月期间已经连续10个月低于荣枯线,这意味着未来外部进口需求可能走弱。替代效应逐渐减弱,欧美制造业逐步回归正常,订单回流这些地区。全球防疫政策逐步放松,与防疫产品有关的产能转移及宅经济带来的产能转移将会全部或部分消失。此外,刺激政策退出导致全球需求特别是大宗商品需求无法延续增长态势。

5. 更大力度的“稳增长”政策或将陆续出台

当前“稳增长”的压力依然较大,但是高频数据反映经济企稳的迹象尚未出现。我们对前景也不必太忧心。毕竟存在这样一个事实: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经济增长目标大概率都会完成。更大力度的刺激政策或正在制定之中。只不过未来稳增长的政策何时出台,力度是否符合市场预期是市场主体更需要关心的。“稳增长”、“控通胀”和“调结构”可能是今年政策制定的主逻辑。

考虑到今年是党代会召开之年,也是国际形势更加波谲云诡的一年,再叠加经济将在今年上半年运行到本轮周期的底部等诸多因素,“稳增长”是今年经济工作的关键词和首要目标,一切因素都需让位和服从与它。

在此宏观背景之下,为了给宽松政策营造更加适宜的物价水平环境,宏观调控部门将会持续关注物价问题。结合当前实际,居民消费端价格比较温和,但生产端价格水平波动较大,在国内外因素叠加影响之下,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又有上升的苗头。市场主体不应低估宏观调控部门稳定物价的决心。

“调结构”可能是今年制定宏观政策时最大的或者说最具弹性的一个变量。就投资而言,传统投资动能对GDP的贡献率可能较2021年有所上升。但是房地产调控政策放松程度如何?虽然“房住不炒”主基调未变,“三道红线”和“两个集中”还在把着房地产的流动性闸门,但是市场对房地产政策继续放松仍有期待,目前也较难锚定政策预期。最后,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基于2021年“双控”“双碳”的经验教训,“先立后破”的原则将会更加明确。在“稳增长”的背景之下,“减碳”会更加有序,在某些时空,甚至会让位于“稳增长”。

作者:上海钢联 黑色产业研究服务部 研究员 李爽

咨询热线

13310627581